记者从国家卫健委官网了解到,经商财政部,国家卫健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省内用血费用医疗机构直接减免工作,要全面实现省内血站与用血医疗机构无偿献血者信息互联互通,使医疗机构在费用结算过程中可获取患者及其亲属无偿献血信息,简化手续、精简材料,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9月24日《北京青年报》)
全国的血液供应系统是以无偿献血作为基础体系,这也是世卫组织所倡导的的模式。以北京为例,据几年前的数据显示,92%的血液来自街头的无偿献血,约5%来自团体单位献血,其余为预约献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具有定期自愿无偿献血的稳定人群才能保证安全血液的充足和可靠供应。提升献血意愿,激活献血热情,才能扩大和巩固献血的基础群体,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满足不断增长的用血需要。
自2008年实施《无偿献血法》以来,国内的献血人数和采血量实现了连续20余年的增长,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为30万左右,2018年达到近1500万人次,1998年的采血量不足500万元单位,到了2018年就达到2500万单位。不过,相较于总体人数而言,无论是献血人次还是总量都明显处于较低水平,与国外差距还十分明显。以2017年为例,国内的无偿献血率为10人/1000人,而同期美国的比例是30人/1000人,两者之间有三倍的差距。
影响公众献血意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用血的透明度,献血的方便程度,还有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高低等,但核心要素还在于优惠政策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在利他的同时更好的自利。无偿献血的制度设计具有典型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互利性。相关法律明确规定,自献血之日起十年内免费使用献血量5倍的血液,十年后免费使用献血量2倍的血液;累计献血超过1000毫升的献血者终身无限量免费用血;献血者的配偶及直系亲属自献血之日起十年内可免费使用献血量等量的血液。同时在具体的程序上,《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不需支付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测等费用,凭本人的“无偿献血证”在医疗机构用血。如无偿献血者因病在其他省用血,临床用血的费用先垫付然后向献血所在地献血办公室结算。
“先垫付,后结算”的模式,往往让献血者“奔波在路上”,较为繁琐的报销程序,以及人数众多时的预约,会耗费人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虽然献血者用血省去了经济成本,不过报销过程的成本支付同样是不小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若没有实行直接的减免程序,再加上服务过程的作风等因素,极有可能会“把好事变成坏事”,缺乏程度上的细微和终极式关怀,也会损及减免政策本身所带来的好感度,对献血者的情感形成了“原生性伤害”,降低了政策本身的激励作用。在医保报账已经可以简易化,且区域间已打破樊篱并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互用的情况下,推行用血费用直免服务,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既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现实要求,也是呵护无偿献血公共意愿度的细节落实,具有极为重要的源头激发效应。
互惠才会共利,人际间关系如此,公共伦理同样如此,只有给予崇尚道德者以温暖、关怀和政策加持,无偿献血才不会成为单方意愿的表达,而是社会共同向往的境界。人性之善得已最大彰显,社会风气才会持续向好。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吴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