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挥城乡居保扶贫作用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作者: 编辑:刘蔼元 2018-11-19 17:08:30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发挥城乡居保扶贫作用 铺就养老幸福路

  社保扶贫是扶贫攻坚的底线保障

  记者:在人社扶贫工作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董登新: 社会保障是一张社会安全网,它是扶贫攻坚的底线保障。因病致贫与老年贫困是城乡扶贫的最大难点,从社会保障扶贫攻坚战来看,解决老年贫困问题的一个关键方法,就是要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

  记者:政府如何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减轻贫困人员参保缴费负担?

  董登新:对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的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地方人民政府应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并在提高最低缴费档次时,对其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情况,适时适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

  提高待遇水平 缓解老年贫困

  记者:与城乡居民医保相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扶贫上有什么优势?

  董登新:如果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医保相比,我认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城乡居民医保由于不需要等待期,确实可以给居民带来直接的获得感。但从长远来讲,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老年贫困具有明显而重要的缓解作用,但前提是必须逐年提高其缴费率及养老金给付替代率, 唯有如此,才能逐渐缩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差距,这也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双轨制实现最终并轨的必然过程。

  记者:地方在有效应对城乡居民可能因老返贫有哪些做法?

  董登新:为有效应对城乡居民可能因老返贫的问题, 安徽省从2018年起, 将全省城乡居保原来设定的100元最低缴费档次统一调整为200元,同时鼓励各地进一步完善缴费激励机制,并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调整的宣传解释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城乡居民自觉变档缴费,尽可能选择较高档次缴费。为有效精准落实社保扶贫政策,安徽省将重度残疾人,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低保对象、 特困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统一作为城乡居保扶贫对象,在国家政策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居保代缴范围,更多的贫困人员从中受益。安徽各地结合实际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利用广播电视、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以及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宣传城乡居保扶贫政策,组织乡村干部进村入户面对面向贫困户宣传代缴政策。

  内蒙古通辽市为加强精准扶贫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困难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努力实现参保贫困人员脱贫的目标,采取以下措施开展扶贫工作: 一是扶贫对象再核查。 2018年5月,通辽市发挥驻村工作队员、劳动保障协理员的作用,逐村、逐户、逐人再核查,将摸排的数据与扶贫办提供的数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数据等进行比对,最终确认符合代缴条件的贫困人口12万人, 并将比对结果反馈至各乡镇、 嘎查村, 建立市、 县、镇、 村 “四级台账”, 实施动态管理, 及时为贫困人口办理参保手续,发放待遇和代缴养老保险费。二是帮扶政策再抓实。积极主动落实贫困人口养老保险代缴政策,对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的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农村困难群体, 由政府每年按100元的标准代缴养老保险费,涉及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的贫困人口和特困人员分别是21190人和76人。 同时,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标准, 自2018年1月1日起, 人均每月提高18元, 达到月人均128元以上, 这是通辽市自2009年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来,第七次调整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惠及全市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参保人员31.2万人。

  完善待遇确定与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

  记者: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中还面临哪些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董登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及基础养老金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比如,2018年北京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年缴费标准最低是1000元,最高9000元;而北京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610元,老年保障福利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25元,两项相加实际上相当于每月总给付为1135元。 相比之下, 2018年,广东省规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年缴费标准为最低120元, 最高3600元,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月148元。

  人社部和财政部印发的 《关于2018年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 决定, 自2018年1月1日起,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88元, 即在原每人每月70元的基础上增加18元。提高标准所需资金,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财力越强的地区,在中央拨付标准之上追加的部分就越多;反之,财力薄弱的地区,追加部分就较少,也拉开了地区之间的差距。

  因此,国家和地方层面要重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及基础养老金地区间的差异问题,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财政补贴力度,同时应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进而不断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记者:如何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董登新:第一,完善待遇确定机制。中央根据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财力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地方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对65岁及以上参保的城乡老年居民予以适当倾斜;对长期缴费、超过最低缴费年限的,应适当加发年限基础养老金。各地提高基础养老金和加发年限基础养老金标准所需资金由地方负担。引导激励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早参保、多缴费,增加个人账户资金积累,优化养老保险待遇结构,提高待遇水平。

  第二, 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政府有关部门需统筹考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障标准调整情况,及时出台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调整方案。

  第三, 建立个人缴费档次标准调整机制。各地要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合理确定和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标准,供城乡居民选择。最高缴费档次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可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标准。

  第四,建立缴费补贴调整机制。各地要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和财力状况,合理调整缴费补贴水平,对选择较高档次缴费的人员可适当增加缴费补贴,引导城乡居民选择高档次标准缴费。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提高缴费补助,鼓励其他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加大资助。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公益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