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长沙岳麓区坪塘街道莲花山村高觉塘组笼罩在蒙蒙的雨雾中,才黄不久的稻子、色泽红亮的辣椒,以及刚栽下的白菜苗都是湿漉漉的。
稻田和菜土旁一个近300平米的厂房门口,38岁的脑瘫患者姜婉向记者热情地介绍:“我们是上善助残服务中心,专门为残障朋友提供工作机会……”从姜婉稍显含混的吐词中,记者得知,这些农田属于同心农场,是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的一个项目,在这劳作的都是残障人士。
近日,该项目在深圳结束的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决赛路演评审会上,获金奖第二名。
中心为30名残障人士提供就业
2014年,上善助残服务中心注册成立。这是一家助残机构,负责人谢向前就是高觉塘组人。2013年前,谢向前是个小包工头,经常从一些大包工头那接一些市政工程的活。一场意外的大火导致他全身烧伤,从此手、脚活动受限,被评为三级肢体残障。致残后,之前的工作没了。2014年,经朋友介绍,到处找活的他接了天闻印务书籍分装的活。
“自己成为残障人士之后,才明白他们的难处。”谢向前说,他之前都没有注意到村里有多少残障人士,直到致残后才知道村里的残障人士有不少,“我们平常看不到残障人士,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方便出门,也不太愿意出门”。
后来,他成立了助残服务中心,找来同村或邻村的残障人士,一起做书籍分装,虽然利润不高,但这些都是机器完成不了、又不需要太多技能的活,做起来不太难。如今,有30名残障人士在助残服务中心工作。谢向前说,每天来得最早的是同村29岁的徐琴琼,言语障碍、肢体残障的她坚持不让车接送,每天步行40分钟左右到中心上班,“有时候没事情做,她也来,她到这里能找到一种寄托。”
这里工资不高,赚最多的是52岁且有听说障碍的王罗生,每月1800元。“但他们都很开兴,爱心人士给的100块钱和自己赚的100块钱是不一样的。”谢向前说,他们想让残障人士有尊严地赚钱。
农场种植蔬菜提供给爱心人士
谢向前介绍,中心成立后,街道、社区、残联、妇联、统战、民政、团委等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了很大支持。2015年,他在自家近300平方米的菜地上建房,因为手续不齐全,街道和残联向有关职能部门汇报了助残中心的特殊情况后,“特事特批”,建了起来。有了厂房后,谢向前才敢接纳更多残障人士就业。
之所以成立农场,其实是想给残障人士增加收入。“项目是今年4月启动的。”谢向前说,助残中心租了50亩稻田,以一定价格分租给爱心人士,再请残友帮忙,替这些爱心人士浇水、拔草、施肥。等蔬菜熟了,就通知爱心人士过来采摘,如此一来,爱心人士能吃到安全新鲜的蔬菜,残友们也能增加收入。
“这些农活相对简单,可以和人配合。”谢向前说,取名同心,是希望助残中心的残障人士同心同力的意思。因为价格便宜,50亩地很快都租了出去,山上养的500余只走地鸡也被订完。谢向前坦言,“同心农场”并不赚钱,但他看中的是这些菜地带来的资源,“比如有做PC管道的爱心企业,今年干旱,他们就负责把地里的管道铺好,方便浇水”。
谢向前说,村里还有不少残障人士处于就业年龄段,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能关注他们,“他们就业本身就很难,尤其在农村。在这里虽然赚钱不多,但没有歧视,人人平等,大家的精神状况也好了很多”。
故事
残障老师演讲感动学生
38岁的脑瘫患者姜婉是宁乡人,参加自学考试的她获得了湖南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凭。姜婉是宁乡作协会员,喜欢写小说和散文。如今,她在上善助残服务中心负责新闻稿、策划案和项目书的写作。
今年8月起,她还担任助残中心的文化老师,教不识字的工友认字。谢向前很支持姜婉的工作。他说,农村里很多残障人士受教育程度不高,虽然姜婉可能不能教他们识太多的字,但“认识一个路名、地名,也是很好的”。
上善助残中心还设有书屋,书屋里的千余册书大多是天闻印务的捐赠。经常去书屋看书的,除了姜婉,还有只有一级听力的李秋瑛。谢向前介绍,附近的一些居民也经常来书屋看书。
如今,上善助残服务中心是不少中小学进行“社会实践”的基地,姜婉经常给来中心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演讲。“将来,你们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请不要退缩,因为我们残障朋友都克服了种种困难,你们又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相信你们一定会克服很多困难,将来做得更好……”谢向前说,听到姜婉这些话,经常会有学生忍不住流泪。
潇湘晨报记者 刘建勇 通讯员 欧阳艳芳 长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