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邵:公德教育深挖思想“穷根”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刘蔼元 2018-12-13 16:58:12
时刻新闻
—分享—

    龙山绵延,资水润泽。

  端坐三湘“心脏”位置的新邵,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丰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直到2014年,这个县仍有贫困人口12万多人,是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

  近年来,新邵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因地施策挖“穷根”,贫困面貌有了根本改变。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县累计脱贫27058户107775人,贫困发生率由17.3%降至1.07%。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新邵县跳出扶贫抓扶贫,推行公德教育,挖“思想穷根”,对推动精准脱贫战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会一约”,改变陈规陋习

(新邵潭府乡水口村驻村扶贫队员组织村民召开公德教育院落会议。)

  新邵县委书记阳晓华向观潮君介绍,他到基层走访调研时发现,当前农村部分群众对基层干部不信任不理解、对公益事业不关心不参与、对扶贫工作不支持不主动、对不良风气不改变不抵制,影响了脱贫攻坚的成效,破坏了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制约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影响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的巩固。小事不能小看。如果不及早教育群众,不及早采取措施,可能会酿成大问题。

  于是,在农村开展社会公德教育便进入县委决策层。

  公德教育着重从树立文明新风、搞好环境卫生、提倡互帮互助等方面入手,引导村民改变陈规陋习,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创建和睦的邻里关系,做文明有礼、热心公益、摒弃陋习、崇德向善的人。

  为推行公德教育,新邵县要求到2019年底,每个村成立“四会”,即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及其章程,制定一“约”,即村规民约。

  这是针对农村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制定的措施,以期让居高不下的结婚彩礼、婚丧喜庆费用降下来,遏制农村陈规陋习蔓延现象,进一步实现农村移风易俗制度化、常态化,移风易俗工作与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发展,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理事的社会风尚,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新邵县县长陈历贤对观潮君说。

  1

  “村红白喜事理事会负责操办管理全村婚丧喜庆事务,红喜事开支控制在2万元以内,丧事开支控制在3万元以内”

  2

  “做到房前屋后、马路及公共场所不见生活垃圾,不见畜禽粪便,每天至少打扫一次卫生,做到门前三包”

  3

  “爱护公共财产,支持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观潮君在小塘镇渡头桥村村规民约中看到,总共六条,每条都很具体。其他村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内容稍有区别,但大致都包括文明新风、环境卫生、互帮互助、传统美德等条款。

  为让这些内容做到家喻户晓,该县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向全县每个家庭发放《新邵县社会公德教育宣传手册》,各驻村扶贫工作队逐个召开院落会议,征求村民意见,逐条解释,将村规民约贴到每位村民家门口,甚至通过演艺队,以文化节目形式进行宣传。

  一场白喜事,少花7万元

  12月4日,天气寒冷,在潭府乡水口村三组一村民家的堂屋里,一场院落会议正在举行中,数十名村民围坐一起,氛围热烈浓厚。

  主持会议的新邵县纪委驻水口村工作队队长李毅,在会上宣布了三件事:

  1

  ●年终将对各家院落卫生进行一次大评比;

  2

  ●12月中旬村里举办一场以“公德”为主题的文艺演出;

  3

  ●希望大家继续遵守村规民约中办酒放鞭炮的规定。

  根据该村村规民约,全村不论红白喜事禁放鞭炮。

  80多岁的吴智辉老人站起来说,村里倡导不放鞭炮好是好,最近自己刚办完80大寿,一挂鞭炮都没放,照样办得热热闹闹。但办白喜事禁鞭炮,未免有些冷清,对不起逝去的人。

  吴智辉老人的发言引起了热烈讨论。

  “我完全赞成红白喜事简办”,现场一名叫李登泽的村民告诉观潮君,以前村里办红白喜事,大家都互相攀比,办个丧事,光鼓号队要请好几支,龙灯10多个,道场一做六七天。一场丧事下来,10万还不一定收得了场,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实在背不起,但又放不下面子,借钱也要办。县里搞公德教育,倡导移风易俗,绝大多数村民是赞成的。10月22日我老父亲去世,我没放一挂鞭炮,仅花了2万多元,也没人说我不孝。其实孝不孝顺,要看对老人生前做得如何,死后再热闹,有什么意义?

  水口村书记李建辉说,以前平均每户一年光礼尚往来的钱就要3万多元,这样铺张,只会穷的更穷,不穷的也变穷。现在新风气,吃个结婚酒,一户送几十块钱,热闹热闹就够了。一年的礼金几千元就能解决。

  移风易俗的公德教育,确实让村民转变了观念,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风气。巨口铺镇李阳村村民黄聪妹90大寿时,没有大操大办,还把子女们送给她的1.1万元全部捐给村里修路,一时在方圆十里传为美谈。

  环境好了,投资的也来了

(潭府乡潭府新城,是专为扶贫异地搬迁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而建,小区整洁漂亮,非常舒适。)

  垃圾随意倒,鸡鸭满院跑,晴天灰遮眼,雨天泥裹脚……

  这是不少人对农村环境的固有印象。

  但观潮君在新邵农村多个乡镇走访时看到的景象,却颠覆了这个印象。

  比较宽敞的水泥路,崭新的路灯,小巧但精致的休闲娱乐广场,农家院落打扫得特别干净,感觉很舒服。

  在陈家坊镇富阳村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一排排两层小楼特别整齐,甚至还有一个由小山包建起的休闲公园,绿树婆娑,凉亭翘立,石级蜿蜒,美景宜人。

  潭府乡潭府新城,是一个集易地扶贫搬迁和地质灾害搬迁户于一体的大型安置小区,一栋栋联排套房,整洁漂亮,小区外绿水环绕。该小区将安置149户661名贫困户。受惠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何军德从财神村搬迁到潭府新城,分得了一套100余平米的房子,眼下,房子正在装修搬迁中。“这样的环境真的不比城里差,甚至还好些,空气新鲜,鸟语花香,我很满意。”何军德说。

  在小塘镇渡头桥村,刚刚脱贫的王公平,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养起了獭狸鼠和生猪,今年收入很不错。栏舍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般养殖的重气味。新建的房子内外整洁,不见一点垃圾。

  新邵县委宣传部派驻渡头桥村的工作队员杨卫军说,以前农村不太讲卫生,脏乱差比较严重。这实际也是一种穷思维。环境差,人见人怕,谁愿意来投资?不讲卫生,也容易生病,要花更多的钱来养病,因病致贫的也有。公德教育,环境卫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村民们都渐渐养成了好习惯。现在村里环境好了,经常有人来旅游看看山水,还有人来投资养龙虾。

  村里有了“智囊团”,事情好办多了

(在潭府乡水口村的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制鞋。这个扶贫车间吸纳了8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

  在扶贫攻坚中,除了政府帮扶,社会力量也不可忽视。

  新邵县在推行公德教育中,倡议村民互帮互助,发挥能人的带头作用。

(坪上镇筱筀村的扶贫车间——中腾玉竹制品公司,通过玉竹产品开发帮助村民发展经济,同时吸纳贫困人口就业。)

  坪上镇筱筀村地处新邵冷水江边界,风光秀美,但也有103户399名贫困人口。这个村在外工作和创业的人比较多,著名的企业家就有湾田集团董事长刘祖长、好普集团董事长颜盛繁等多人,实力雄厚,又热心公益。近年来,从村里走出来的30多名能人,自发组织成立了“筱筀村发展顾问团”。村里大小事务,有什么困难,一经提议,顾问团成员集体商议,出钱的出钱,出智的出智,帮助村里解决难题。近年来,以刘祖长、颜盛繁为代表的顾问团成员,先后集资集智,捐出近500万元,解决村里教育、饮水、修路、发展旅游、修复古建筑、扶贫济困等问题。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筱筀村贫困人口下降到12户37人。村民们都感慨地说:“有了这个‘智囊团’,村里的事好办多了。”

  像筱筀村这样的互助组织在新邵县还有不少。潭府乡下潭村的爱心互助基金会,聚集了100多位当地爱心人士,光去年一年就为特困户、贫困学生、80岁以上老人发放救助金5万多元。小塘镇渡头桥村村民互助协会成员50人,自成立以来对急特困村民多次予以了捐助。

  此外,由村里的能人帮扶建立的“扶贫车间”也发挥了不少作用。如潭府乡水口村村支书李建辉为首创建的龙源鞋厂,解决了8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坪上镇筱筀村颜彪华、颜文林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竹种植资源,成立湖南中腾玉竹制品有限公司,进行玉竹深加工和产品开发,帮助当地村民发展经济,并吸纳了1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

  目前,新邵县还培育了潭府乡四杰竹业、黄金皮具厂、寸石云新高科、坪上兴荣鞋业、大新翔凤鞋业等50多个“扶贫车间”,带动1524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这些互帮互助的自发组织,有利于巩固扶贫攻坚的成果,打造“永不撤走的民间工作队”,是公德教育中大力倡导的。

  多管齐下,拔除“穷根”

(龙溪铺镇尚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成立合作社的方式,鼓励当地农民种植有机紫米,并研发相关生态产品,带动群众致富。这是他们的地下酒窖。)

  新邵县推行的公德教育,强化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助力精准扶贫的目标实现。

  同时,脱贫攻坚也有赖于多管齐下,因地施策“拔穷根”。

  刘峙鑫是新邵县常春藤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今年在他的带动下,新邵县龙溪铺镇、迎光乡共有约800多农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带动人口约3000人,人均年创收3400多元。合作社同时聘用40名农民从事中药材的初加工,实现村民增收。 龙溪铺镇龙溪铺社区的熊中贵今年种了一亩玄参,产量达到1.1万斤,收入达9000元,是普通农作物的4倍还多。

  与刘峙鑫的合作社一路之隔的湖南尚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通过成立合作社的方式,鼓励当地农民种植有机紫米,并研发相关生态产品,带动了群众致富……

  这只是新邵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搬迁、兜底保障……一项项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犹如一把把利剑,直指阻碍农民脱贫致富的“穷根”。到目前为止,通过自查自评,新邵县12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27058户107775人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为1.07%,漏评率为0,错退率为0,群众认可度为95.27%。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战正酣。

  奋战在一线的新邵干部群众,正以必胜的信心迎接脱贫攻坚的历史性“大考”。

  红网时刻特邀作者:观潮的螃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公益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