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人感觉不到你在扶贫,那就对了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刘蔼元 2018-12-04 15:43:51
时刻新闻
—分享—

    前段时间去稻城和乡城做调研,跟当地一个做扶贫工作的干部聊天,他曾经听过我的课。提到当下的扶贫工作,他感慨如今的扶贫方式越来越多元了,特别提到了抖音短视频,说当地有好几个人通过短视频成了网红,既传播了本地美景美食,又通过山货给自己带来了不少收入,并带动起身边很多人玩起了短视频。

  他说,人们特别喜欢短视频这种方式,起到了扶贫脱贫效果,但又让人感觉不到你在扶贫,大家都能玩,很欢乐,一边玩着一边解决了问题。

  这句话特别触动我,让人感觉不到你在扶贫――那就对了!我跟他说,我一定把这个反馈给我那些在抖音的朋友。可能那些致力于做短视频扶贫的朋友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些“被扶贫”的人会从这个角度看待短视频。

  是啊,站在扶贫者的角度看,我们不免都会带着一些功利心,总想让扶贫搞出些动静和影响,让人看到我们在扶贫,但站在被扶贫对象的角度看,他们也许不想被贴上“扶贫对象”的标签,不想有“被扶贫”的存在感。他们想脱离贫困,但更想以有尊严、受到尊重的方式脱离贫困。也就是,让人感觉不到你在扶贫。

  谈到当下各地火热的短视频扶贫,这些新闻很有代表性:《播放量破8亿 ,抖音助力栾川旅游扶贫》;《贫困县姑娘随手拍下家乡美景,引来120万人围观点赞》;《四川古蔺县长拍抖音为李子代言,10天卖出30万斤》。

  我看重的,不是这些新闻中让人眩目和惊叹的数据,而是数据背后对人的赋权。过去很多人也许只能被动地等着别人去“扶”,等着传统媒体报道帮着他们卖水果,等着“网络名人看某地”替他们做宣传,等着某种看得见的慈善力量扶着他们站起来,但短视频赋予了他们一种可以自我展示、与外交流、获取资源的传播权力,在扶贫中获得了一种把握自己命运的主体性。

  你看,一个贫困县的姑娘,在抖音上拍下家乡美景,就引来了120多万人的围观点赞。过去,她得寻求很多媒体的报道,才能起到这样的传播效果。传播权力掌握在媒体精英,掌握在那些善于用文字表达的人手上,而不是她手上。如今,作为最底层的草根,在最偏远的地方,她可以借助门槛很低的短视频,充分地表达自我,连接外面的世界,与“向往诗和远方”的城市人分享山里的风光和快乐,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面地脱离贫困,无须像过去那样卖惨卖眼泪卖悲情,无须寄望别人的同情。

  看报道说,今天抖音联合字节跳动扶贫在稻城亚丁启动了“山里DOU是好风光”文旅扶贫项目。稻城亚丁是一个开始,字节跳动将以抖音为主要阵地,借助短视频工具这种文旅扶贫新模式,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帮助贫困县降低传播门槛,让更多人看到贫困县美景,带动当地旅游。

  新闻中提到“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但这个项目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这个过程中“让人感觉不到你在扶贫”,玩着短视频,分享着美景美食,悄悄地就把“贫”给扶了,这是多值得做的一件事啊。

  用文字表达需要很高的门槛,而短视频表达却大大地降低了表达门槛,让每个人都有了平等的表达权。短视频的这种赋权,使“短视频扶贫”不仅开拓了一种扶贫新模式,而且打破了传统扶贫的叙事框架,让“被扶贫对象”在公益慈善中成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而不是被施舍、被扶助、被同情的对象。

  在传统的公益慈善故事中,被捐助者往往是一个沉默的群体,我们很少看到他们的表达。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公益捐助的背景,他们有时也出现在电视镜头中,但并没有他们讲话的份儿,只是表现慈善家光辉形象的绝好的陪衬,鼓掌,握手,感激涕零,热泪盈眶,充满感恩,配合电视台或摄影记者的要求摆出各种欢快与和谐的感恩姿态,唱一曲“感恩的心”。当然有时也会让他们发言,表达一下对慈善家的感恩。

  短视频打破了这种身份霸权,在抖音自我表达的视频中,他们不再被想象和被建构,不再是慈善家捐助的陪衬,不再是“被扶贫”,他们在自媒体上表达着自己,体面自由,不卑不亢,如你我一样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为家乡的美景自豪,以与城市人分享自己的果实而快乐。他们不只是“感激涕零”和“热泪盈眶”,他们有自己的欢喜忧愁。

  关于慈善和助贫,很多人都喜欢引用这个故事:纽约冬天十分寒冷,积雪盈尺。可公立小学却总是照常开课。有家长质问学校为何如此。校方说:停课的话,很多穷人孩子就不能享受暖气和免费午餐,回家会挨冻挨饿,所以不能停课。家长说:那只接送穷人家的小孩去学校不就行了?校方说:不行,我们不能在帮助孩子的同时践踏他们的尊严!

  让人感觉不到你在扶贫,多善良和温柔的心啊。

  文/曹林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公益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