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给集中慰问潮说几句“风凉话”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 编辑:刘蔼元 2018-10-19 10:08:38
时刻新闻
—分享—

    【敬老月系列社评二】本报特约评论员朱昌俊

  按照全国老龄委的安排与号召,各地将在敬老月期间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深入老年人家庭、老年人社区、养老机构开展送温暖、送健康、送文化等走访慰问活动。实际上,无论是敬老月,还是五一、十一、春节等其他节假日,对老年人开展走访慰问,已是爱心人士、公益机构、党政机关延续多年的保留节目。

  就倡导敬老意识、营造敬老氛围的价值层面而言,显然并不是说此类慰问活动不重要,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敬老慰问的“低水平重复”窠臼确实亟待革除。譬如,时至今日,在一些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每逢重阳节被重复洗脚洗头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还有一些走访慰问,照例是送东西、握手、拍照“三步走”。井喷的热闹之下,老人重复“被服务”已然与“幸福的烦恼”无异。

  当然,敬老慰问“一窝蜂”地扎堆,并不能说这些慰问者、服务者有何原罪,爱心人士也好,公共机构也罢,借由节庆的契机释放这种热情也理应得到最大限度的理解。一方面,这是长期以来公共领域形成的敬老爱老表达过于浅层化使然,相比做了还是没做,到底怎样才是更好的敬老方式往往并不太被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这也与社区、养老机构等对老年人的日常服务过于粗放不无关系。假如不是过多考虑自身的曝光度,假如能充分考虑老年人接受集中慰问的意愿情况,或者主动对老年人平时接受外部慰问的频次、人数予以合理控制并适时对外公布,扎堆慰问变“甜蜜负担”的现象无疑会少很多。

  就敬老而言,节日慰问或许难免热闹,但在一个真正健康的老年友好型社会,敬老慰问活动显然又不该止于逢年过节的“凑热闹”。在节日议题之外,对老年人的关爱理应坚持适度、有序、长期坚持的原则,这一过程也应该避免功利驱动,充分站在老人的立场去付诸实践,既要差别化地满足不同健康水平的老年人的需求,又要防止因过度介入而打扰老年人原本的生活。与其狭隘地把扎堆慰问视为对老人的宠爱,不如把长情的陪伴分散在平时。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公益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