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让民间慈善“迷了路”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刘蔼元 2018-07-30 17:40:48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武鸣市民邓女士在水滴筹发起筹款,称女儿小黄由于病毒感染住进了ICU,却无钱治病,最后共筹得25万多元。事后,有网友爆料称,邓女士在武鸣开有多家粉店,开奥迪车,且名下有几套房产。水滴筹平台工作人员称,事情发生后该平台已第一时间联系用户说明情况,但用户没有作相关回应。经过沟通,患者在朋友圈道歉并决定退款,目前事情还在跟进中,具体进展以平台动态为准。(7月25日《南国早报》)

  这已经并非公众首次接触到此类的报道了。随着网络时代大潮到来,各类网络众筹、互助平台顺势而生,“水滴筹”“轻松筹”“腾讯乐捐”等爱心平台在短时间内便进入了民众的视野,浸润到我们的生活日常之中,其中,以大病救助为核心的民间自发的求助信息,几乎成为了所有众筹平台的“主业”。在社会福利体系、医疗体系、保险体系尚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当下,此类“汇爱如江,积善成海”的民间慈善形式,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救治一大批身处绝境、濒临绝望的家庭和患者。然而,随着此类筹款方式的普及,类似于“凤雅之死”“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所引发的争议和质疑声同样不绝于耳,就连曾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得到了社会共同关注的“天使辛怡”和“渭南鹏鹏”,也都曾陷入过“捐款漩涡”,事件发酵后,除了事件本身是否属于“诈捐”以外,其更深层的“破坏力”在于,当曾经满怀善意的网民和社会爱心人士,再次面对纷至沓来的求助信息时,从一开始的“悲天悯人”“略尽绵力”,逐渐变得无从分辨、困惑迷惘。

  大部分求助信息是真实可靠的,但是小部分存在于黑色墙隅之下的、利用公众的善意与爱心进行的“诈捐”,也是真实存在的。故此,“众筹救女”绝不是偶然发生的个例,而是民间救助行为引发争议的一个缩影,其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现实意义,值得全社会警醒深思。

  据悉,以重病患者求助为例,从选择求助筹款平台开始,到开通网络募捐通道,从被救助对象接受治疗到后续康复阶段,几个步骤串联下来,为一个基本的救助流程。那么,本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的慈善行为,何以会引爆如此大的舆论风潮?而这个“锅”,绝不是一个“钱”字就能背得动的。如水滴筹、轻松筹等公益平台的资金账户不对公且私人可提款、网络渠道募捐资金去向无人监管更无人负责,都是导致矛盾一触即发的直接原因;而问题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民间自发的慈善救助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入门”审核与第三方监管机制。正是由于没有了审核与监督,对于项目跟进不及时、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面对金钱的考量时,人性的软弱便显露无遗,才使得爱心善举“搭错车”。

  然而,潜在的隐患和担忧却远不止这一个救助项目“破产”这么简单。若是平台机构一方不能尽快出台对于求助者的身份、家庭背景等情况的审查机制,由于社会第三方监督始终不能落实到位,而使筹款平台一直处于“自己管自己”的状态,那么假以时日,当不安和唯恐被欺骗的情绪在社会蔓延来开之时,民间慈善救助将会彻底“凉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么,在各部门的相关文件与措施正式出台前,我们该何去何从,社会爱心人士的善意又该何处播撒?笔者认为,社会所凝聚的爱心和善举不能中断,民众共创的先救先帮的氛围要持续维护。那么,笔者建议,在参与民间救助时,至要一环在于:私人募捐不可取,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公益平台,履行规范的捐款程序,且所捐款项全部进入公益平台、项目及时跟进,进行实时信息反馈、项目金额明细对外可查、捐款账户直接对接医院或康复中心等医疗机构、个人私下不可提取等,都是可以“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我们期待着,在政策落实、审核到位、监管有力、舆论引领等各方面举措逐渐完善的趋势下,会有更多救助对象能够自由奔跑在那片“希望的田野上”;同时,我们更期盼着此日的尽快到来,千万别让爱心和善举在一次次“搭错车”的途中,彻底“迷了路”。

  文/安星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公益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