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万个废塑料瓶背后的故事

来源:湘潭晚报 作者:王超 编辑:吴虹莉 2017-04-12 14:14:09
时刻新闻
—分享—

 每个周末的晚上,在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宿舍区,总能看到一群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们提着编织袋挨个到寝室收集矿泉水瓶。尽管一个瓶子只能卖到几分钱,这群年轻人却乐此不疲。

  从2005年至今,加入这场“拾荒”行动的年轻人已有近千人,拾来的废弃矿泉水瓶多达20万个。大家把这些水瓶变卖后,用于资助一位孤寡老人,由此续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

  结缘

  4月11日,湖南科技大学法管学院志愿团团长李禹宏正在寝室整理志愿者工作材料。

  从厚厚的材料堆中,抽出一张保存完好的照片,李禹宏刚刚还绽放笑容的脸很快被悲伤笼罩。“老人离开快两个月了,我们之间还有着很多约定未完成……”李禹宏说着,情不自禁地抚摸照片中那位慈祥老人的面庞,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昨天。

  那是2005年9月,湖南科技大学法管学院志愿团来到雨湖区窑湾社区开展爱心活动。活动期间,志愿团的成员与社区一名叫周满珍的老人结识。

  时年76岁的周满珍孤身一人生活。起初,老人还能靠收捡废品补贴一些家用,随着年事渐高,加之又患上了风湿病,最后只能靠政府每月发放的补贴来维持生活。

  了解到周满珍的情况后,志愿团决定把老人列为首个爱心帮扶对象。也就是从那时起,每个周末的上午,志愿者的成员都会准时集合,在文运街附近为老人买好一周所需的果蔬和生活用品后,再步行到老人家中帮忙打扫卫生、做饭等。

  筹款

  每个月资助老人的费用大约在两百元左右,这笔费用从哪里凑?有人曾提议募捐,可志愿团中大多学生为贫困生,募捐显然行不通。经大家反复商议,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回收矿泉水瓶。

  说干就干。每周末吃过晚饭,志愿团的成员就分成几组,带着编织袋前往各个学生宿舍收集废旧塑料瓶,待到空闲时再卖掉。

  回忆起到寝室收废品的情景,志愿团首任团长于彬至今仍印象深刻。他说,刚开始很多同学不理解,甚至还有个别同学认为他们在“作秀”,大家为此没少吃“闭门羹”。

  “屡次敲门屡次受嘲讽,大家心里其实挺难过的。但一想到多收一个瓶子就能多卖几分钱帮助奶奶,大家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于彬在电话中告诉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磨合,周围的同学逐渐认可了志愿团的做法。大约从2006年起,法管学院每届学生每间寝室内,都会准备一个编织袋,专供志愿团成员前去收集废品。

  采访期间,我们还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在卖废品途中,志愿团的学生发现,请废品回收站的人过来收矿泉水瓶,只能卖6分钱一个,自己送到废品回收站,则卖价高些。为了多赚些钱,志愿团成员索性筹钱买了辆三轮车,定期将收集到的废品送到废品店。

  受这群大学生感染,废品回收站老板也参与了这场爱心活动。每周一下午,他都会亲自驾车到校门口与志愿者接头。

  爱,未完待续

  志愿团中大多数成员为大一、大二学生,校园活动占据了大家很多时间。为此,按照“谁有空谁过去”的约定,每周都会有十余名志愿者主动前往周满珍老人家探望。

  除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这些固定内容外,志愿者平时还特别注意从细节处关爱老人。去年冬天,湘潭气温骤降,老人脚上还穿着破旧的帆布鞋,志愿者们赶忙跑到商店为老人购买了棉裤、棉鞋。

  过去12年间,类似的温暖瞬间数不胜数。走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周满珍老人在世时,家中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大学生志愿者用收废品赚来的钱买的。

  “难得这些孩子有心。”周满珍一位邻居感叹说,老人生前有个习惯:每天起床必做的事就是到床头撕一页黄历,盼着星期天快点到来。别的东西没了她不会催,只要日历快撕完了她就会着急。

  12年来,每到周末,周满珍老人的家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邻居们羡慕地告诉我们,平时一说到这些“孙子孙女”,老人就开心得合不拢嘴。

  然而,熟悉的笑声却在今年戛然而止了。2月18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当志愿团成员像往常那样带着生活用品、果蔬来看望老人时,却意外得知老人已经离世。和周满珍最亲的志愿团成员曾璇介绍,那天她隔着窗户往屋里看时,发现老人床头那本折着角的日历还挂在那,“仔细一看,发现那天正是周日。”

  李禹宏告诉记者,每周一次的回收矿泉水瓶活动仍在继续。接下来他们将寻找一位与周满珍情况相似的孤寡老人,作为志愿团下一个服务对象,把这份未完的约定延续下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公益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