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垃圾住进“包厢”,换钱助学有爱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 编辑:刘蔼元 2017-03-14 16:06:58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讯(记者 李卓)集齐32个矿泉水瓶,不会召唤出“神龙”,却能省下一公斤石油的能量;剩饭菜通过干湿垃圾分离桶回收,摇身一变成了生物柴油……作为长沙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社区,雨花区枫树山社区的街坊们很会打这样的算盘。

  枫树山社区和著名环保公益组织慈济基金会合作,在888户居民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半年来,将2.6吨垃圾变废为宝,资源回收所得的1万余元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就学以及为全市300名环卫工人购置年货,践行“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的公益承诺。昨日,雨花区城管局宣布,今年将对枫树山社区2900余户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建成长沙首个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社区。

  专家手把手教街坊学当“破烂王”

  垃圾分类,听起来很高大上,背后的辛劳、繁琐和坚守却鲜为人知。今年78岁的居民邹荣华是枫树山垃圾分类处理志愿者带头人,他带记者来到社区一间100平方米的垃圾分类处理站,各种垃圾被精心分拣,各自住进“包厢”,每个区域都有标识牌注明“房客”身份:玻璃瓶、易拉罐、旧衣服等等。

  “以塑料袋为例,并不是直接打包就可以回收。”志愿者郭敏如说,居民们把塑料袋送到分类站后,志愿者要将上面有颜色的LOGO、字样一一剪去才能回收;塑料油瓶要一只只洗干净,避免留下哈喇味。志愿者们都不是天生的“破烂王”,这些学问,都是专家和大教授们手把手教。

  枫树山社区主任李丹告诉记者,早在三年前,社区就在全市率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慈济基金会合作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每周三晚和周四上午定时由慈济基金会派出义工,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活动,这两天已经定为社区的“垃圾分类行动日”。这些义工里很多都是中南大学和湘雅医院的教授和主治医生,甚至台湾环保专家也千里迢迢赶来给居民支招。

  垃圾换“米米”助贫犒劳环卫工

  雨花区城管局统计数据显示:试点半年来,888户居民逾七成养成了一周只丢一次不可回收垃圾的习惯,海量的生活垃圾哪去了?

  “社区给所有试点家庭免费发放一只不锈钢干湿垃圾分离桶,餐厨垃圾滗去水分后就可回收提炼生物柴油。”李丹说,除了专业机构回收餐厨垃圾外,社区两个广场都设立了综合可回收垃圾收集桶,分纸张类、衣服类、电池电子元件、有毒物和废药品四类。多数居民养成自觉分类处理习惯,很多可回收垃圾都通过初拣,主动送到了社区分类站。

  垃圾分类如此繁琐,居民怎会习惯?邹荣华告诉记者,对街坊们而言,垃圾分类的好处“看得见”。首先是社区马家冲小区楼栋、街巷干干净净,垃圾桶从来没有塞满过。对于分类垃圾的去向,社区和慈济基金会都有一本明白账。邹荣华和居民们多次见证慈济基金会的助学活动,资金除了回收垃圾收益外,基金会还追加捐款。去年春节,长沙300名环卫工人代表还收到社区用回收资金购买的年货大礼包。今年底,生活垃圾分类将全覆盖枫树山社区2900余户,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择社会化专业公司进行后端垃圾收运、处置,力求达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置要求。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公益频道首页